孩儿枕,睡得头不疼吗?
作者:罗米
定窑孩儿枕,北宋,故宫博物院
因为没有体验过,所以我一直没能明白为什么古人要用这么硬的瓷枕,《本草纲目》倒是记载“久枕瓷枕,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大家大概看重的是它的功效。纵然如此,瓷枕的使用也并不算太多,毕竟它不大舒服。
不过,如果这种瓷枕的样子格外有趣,我想大家倒是可以忍忍了。
要说有趣,再没有比定窑孩儿枕更有趣的了。
定窑在宋代是五大名窑之一,其他的汝、官、哥、钧都是青瓷,定窑则是白瓷,所以由这里来制作这样白白胖胖的小娃娃,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定窑创烧于唐代,大概位于现在的河北邢台,这里是我们白瓷的发源地,因为与南方的青瓷迥然有异,于是北方这一带也就成为所谓“南青北白”的重要一极。当时可以想见在一片碧绿青幽的青瓷世界里,这样纯净明朗的白色会是多么的夺目。
到了北宋,定窑瓷器无论是胎体还是釉水都更加精细讲究,于是又被政府选为宫廷用瓷,身价暴涨并渐渐风靡全国。
即使如此,定窑还是感到压力巨大,想要和当年各有绝招的汝、官、哥、窑平起平坐,单靠传统的瓶盘碗盏肯定是不太够的,所以必须端出点一招鲜的东西来。
这个一招鲜,正是孩儿枕了。
现在根本无法考证是哪个艺高人胆大的窑工突然想到了这个金点子,把瓷枕塑成小娃娃的样子,我都能猜得出来,这粉妆玉琢鲜嫩可爱的小娃娃刚一出窑就必会引起欢呼,是啊,谁能不喜欢这样的小可爱呢?
这种孩儿枕一面市就成了抢手货,马上就供不应求了,当时的记载说“南方一时不可得也”,南方纵然名窑众多,功力深厚,但一下子所有的风头都被北方这个新贵抢走了。
既然市场需求这么旺盛,不如大家都分得一杯羹吧,反正没有版权保护,南方的吉州窑、景德镇窑也都开始纷纷山寨起来。
定窑孩儿枕倒并不怕,因为它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因为它刻画的不单是孩儿的形,而是深得了他们的神髓。
据研究,这种孩儿枕形象的产生和北宋当时的社会习俗有很深的关联。
在宋代,佛教的本土化程度很深,很接地气,所以北宋时期流行一种小孩子的形象,名叫“磨喝乐”。这名字一听就是外来词,它其实是梵文的音译,其实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摩侯罗”(这其实也是误译,原本应该是“罗睺罗”)。从唐代开始,民间在七夕的时候就会把用土﹑木﹑蜡等材料做成的婴孩形象的罗睺罗供奉起来,既乞巧又求子,所以也正是这种风气之下,定窑的窑工们才有这样的灵光闪现,于是很有可能就此借用了罗睺罗的形象,把他塑在了枕头上,让多子多福、吉祥安乐的美好寓意更加日常更加直接。
这种“磨喝乐”的形象大多是手执荷叶的化生童子形象,所以当时的小孩子也时常效仿,这也就影响到了孩儿枕的设计,其中有一种就是手持荷叶的童子荷叶枕。
孩儿枕除了佛教的信仰,更有世俗的美好祈愿,莲花和孩子这样寓意瓜瓞绵绵,连生贵子的题材,本来就是我们传统的吉祥题材,更何况古人对于子嗣繁衍何等重视,有了这样寄意吉祥的枕头,他们便是在梦中,也可以祈盼得子了吧。
嗯,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寄意和祈盼,在这样的孩儿枕上入梦,梦一定都是香甜美满的。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