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在父母家

作者:罗米

未标题-3.jpg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基督在父母家》,伦敦泰特美术馆

1848年,画家约翰·米莱和他的好友罗塞蒂、威廉·霍曼·亨特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小团体,后来又有亲朋好友加入,他们把这个小团体命名为“拉斐尔前派”,为的就是想要让自己的绘画呈现出拉斐尔出现之前的状态。

之所以把拉斐尔作为靶子,其实是因为当时掌控着主流话语权的皇家艺术学院把拉斐尔奉为标准,也就是所谓的优雅、古典、庄重的风格,当然这不是真的拉斐尔,而是被庸俗化、教条化了的拉斐尔,所以有自己想法的年轻画家们厌恶至极,拉斐尔也就因此跟着倒了霉。

他们其实只是想要遵照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画画,去画他们认为真实的东西,而不是根据那一套法则去进行流水线式的生产,所以他们的画面中带有一种特别的“稚气”,而且在技法上还刻意保持了一点中世纪的气息,比如比例会显得不是那么精准、用笔显得小心翼翼的,不那么具有一泄千里的“潇洒”,在细节上则精雕细刻,尤其是自然景物,一片叶子、一根草,都被精细地刻画出来,这也正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的风格。

在拉斐尔前派的画家中,米莱又是最注重细节刻画的,所以他的画面细节特别丰富,也耐看。

他创作的《基督在父母家》,就是他的一件极其有想法的代表作。

西方绘画中表现基督的题材非常多,主要有基督传道、最后的晚餐、哀悼基督、基督下十字架等,如果是表现未成年的基督,几乎就只有一个样子了,那就是婴儿基督和圣母一起组成的《圣母子》图像。

至于从婴孩到成年的这一段时间,也就是基督的少年时代是什么模样,是如何度过的,《圣经》中既少有记载,画家也就更无意表现了。

米莱的这幅《基督在父母家》就另辟蹊径,偏偏要画基督的少年时代。

大略一观,这幅画很难让人想到是宗教题材。

这就是个普通的木匠人家,看得出来他们生活穷困又艰辛,一家人都专注地忙碌着手里的活计,不能稍有懈怠,不过,画面最前方的白衣少年轻吻着母亲,让这个艰辛的场景充满温情。

据记载,当时圣约瑟夫带着圣母和婴儿耶稣逃往埃及后,生活极为穷窘,最后他只能靠做木匠活计安下身来,所以这画面是接近真实情形的。

为了营造真实感,米莱在场景上用尽心思。

右边远景上靠着墙壁的是一堆等待加工的木材,中间墙壁上是各种做木匠活的工具,三角尺、锯子、凿子、卡尺、钻子等等,地板上四散堆积的刨花和木屑,活脱脱一幅细致而真实的木匠生活风俗画。

当然,现在我们已经明了主题,也就不妨来寻找一下画面中的宗教线索了。

不用说,站在正中间的就是少年基督。

画家虚构了一个和木匠生活有关的“真实”场景,来讲他的宗教故事。

画面中这家人正在做一扇木门,因为上面有个大钉子,所以不小心的孩子划伤了手,于是父亲拉着他的手查看伤口,母亲来安慰他。

他亲吻着母亲,左手却被做活计的父亲拉得平平的,手心间那一处三角形的伤口就极为醒目了,这其实是在暗示日后耶稣被钉十字架后,手上留下的“圣痕”。

现在这个伤口还在滴血,顺着向下看,他的脚上还有血滴,血滴的位置也正是日后脚上被钉十字架的位置。

这已经明明白白地预告了耶稣将来的受难。

耶稣旁边的自然是圣母,此时她双膝跪地,双手握在胸前,显现出一种虔诚感。

这个姿势和传统的“哀悼基督”图像中的圣母以及其他哀悼者的形象非常接近,这同样是一种暗示。

当然,圣母还是穿着蓝色的裙子,自中世纪以来蓝裙就是圣母的专属“符号”,这也是画面中全部的蓝色之所在。

带有宗教性的细节还远不止这些。

画面的背景上靠着一架梯子,一只鸽子安静地蹲着,位置恰在耶稣的头顶,这正是圣灵的标志。

画面左侧是室外的场景,这是一片原野,一群绵羊正在家门口乖乖地伏倒,这是为了呼应圣经上所说的,耶稣基督是“牧羊人”。

连靠近门边的那朵艳红的康乃馨,也都是基督受难的符号,传说这是基督受难后,圣母的眼泪滴在地上长出的花。

当然,还有三个看似不相干的人,也绝对不是闲笔。

后面的老妇人是圣母的母亲圣安妮,她想要拔去那个害人的钉子,但是显得犹豫又力不从心。

端水盆的少年眼神很有趣,既担心水撒出来,又担心耶稣的手。他此刻端水让耶稣洗手,长大后,他仍然要用水为耶稣施洗。

他正是耶稣的小表兄施洗约翰!腰间的毛皮围裙正是施洗约翰的标志,表明他成年后在旷野修行。

左边那个年轻人身份就不那么明确了,但他此刻在场,为耶稣作见证,所以他代表的是日后耶稣的使徒。

纵然画面细节处处显现着宗教氛围,但这些神圣形象却被表现得过于朴素,过于接地气,所以并没有人愿意接受这样底层气质的圣家庭!

不过,画家米莱是当时拉斐尔前派的主将之一,这个艺术团体创立之初便是要让绘画回归真诚,真诚于内心,真诚于自然,所以即使观众强烈谴责,画家们还是要坚持做老实人,画老实画。

当然,即使观众强烈谴责,画家们还是要坚持做老实人,画老实画。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