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塘,友谊的见证

作者:罗米

La Grenouillère

莫奈/雷诺阿《青蛙塘》,1869

美术史上向来不乏相爱相杀的对头,当然更不乏好朋友,尤其是那些尚未成名的“非主流”年轻画家们,气味相投又同命相怜,自然更容易接成好朋友。

我们在美术史上常会看到某某派,有很多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创立的,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印象派,莫奈与雷诺阿两位主将就是至交。

莫奈和雷诺阿相识于微时,还是同窗。

他们早年碰巧在一个古典主义画室里学画,时间一长就都厌倦了学院派的写实风,于是便想到了“逃课”,还顺便拉上了另外两个同学巴齐耶和西斯莱。

这些年轻人一起走到户外写生,一同办展览面对着公众的嘲讽,这就是印象派最初的“光辉历程”。

1869年,两位都快要30岁了,却一直郁郁不得志,所以这一段时间也就格外亲密。1869年夏天,他们相约到巴黎近郊写生,这就是巴黎近郊著名的消暑地“青蛙塘”。

从现在留下来的作品看,莫奈和雷诺阿各有两幅,所以他们至少去过两次。

一次的对象是靠近岸边的浮桥,另一次的对象是塘中的小岛。

我们把两位的作品放在一起,就很清楚地可以看到即使两位是头碰头肩并肩对着同一个对象作画,也有明显的区别。

不得不说莫奈的水画得实在高明,轻波晃动,一漾一漾地发着光,揉碎了树的倒影,于是形成了明暗交替的效果。

波纹遇到阻碍还会轻轻打着旋,这小小的不规律的颤动也被莫奈捕捉到,我们离画面越远,便越感到真切。

雷诺阿的一池水相比起来,就显得略有点“潦草”了。不过,这位好朋友的实力也不容忽视,他的专注之处在人。

雷诺阿的画面上,人的分量要比莫奈重多了,不仅数量更多,而且形体更大,服饰更加细致,连阳光穿过树叶投在衣裙上的光斑也清晰可见。

毫无疑问雷诺阿笔下的人物更加轻灵鲜活,动态丰富,虽然看不清表情,却让人似乎能够听到他们的言谈和笑声。

莫奈和雷诺阿保持了长久的友谊,他们并肩作画的日子还有不少,因此我们也得以见到二人对着同一场景创作的有趣作品!

嗯,或许再没有什么样的作品,能够像这两位大师这样,清晰地解释何谓“风格”了吧?

风格就是属于艺术家自己的“标记”,也是他们拂之不去的烙印。

风格的形成是个格外复杂的事情,时代因素、民族特点、社会环境以及画家的个人经历等等等等,任何一个细小方面的不同,都会使作品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子,所以,一个画家为什么画成他自己的样子,其实是个最难以说清楚的事。

当然,在面对作品的时候,虽然不知其所以然,也并不妨碍我们却感受它们的妙处,自然,在博物馆里,对作品投去一瞥就能分辨到底是莫奈还是雷诺阿,这更是乐事。

风格形成不易,想要有所转变和突破则更难。

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生风格会有所改变,天知道他们在“背叛”自己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煎熬和磨砺。

这种痛苦是他们的主动选择,他们最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伟大,当然有人却为此付出了一生。

无疑,莫奈和雷诺阿都是幸运的。

他们的风格终于收获了至高的赞誉,印象派也因为这几个好朋友而成为艺术史上最著名的流派,不知他们在逃离古典主义画室的那一刻,有没有“预见”到。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