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比真人还真

作者:罗米

t017d9d94a9ae046f57.jpg

委拉斯开兹《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1650年,罗马多利亚潘菲利美术馆

我们知道,在19世纪晚期普通大众成为艺术品的消费者之前,画家都需要依靠赞助人为他们提供机会并以此获得酬劳,而教会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艺术家们最重要的赞助人,至于教皇本人,那就是赞助人中的赞助人了。

教皇不仅权力巨大,让艺术家不敢拒绝,而且他们常常也极为慷慨,让艺术家们也不忍拒绝。如果能被教皇看中委派任务,对于艺术家们来说也是个扬名立万的好机会,历代都有艺术家因此一举成名,留下了数不清的杰作。

如果教皇委派的是为自己画肖像这样的活儿,艺术家们也就更要竭尽其能了,除开权力和金钱以外,这也是教皇传达出的某种格外的赏识和亲密,所以画家自然也就格外尽力。

当然艺术家们光是有心肯定是不够的,他们得技艺超群,只有超一流的卓越画家才会被教皇看重。

因为画教皇肖像仅仅能酷肖地刻画容貌是远远不达标的,即使对教皇的容貌进行相当的美化也不行,艺术家们得花大量功夫深入了解教皇的性情,特别是要摸清他们究竟想要以什么样的气质和形象示人,这样才能深得教皇的心。所以只有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提香这样的大师们,才能让教皇满意。

不过,作为史上最著名最精彩的教皇肖像画,这幅《教皇英诺森十世》就让教皇的反应很复杂了。甚至他自己也说不清自己究竟是满意还是不满意。

我们看画吧。

画面构图很传统,教皇身着白色法衣和红罩袍,在华丽的扶手椅里正襟危坐,这是教皇肖像的标准格式。画家特别渲染了红罩袍缎面材质的反光,让画面具有了触手可及的真实感,他还特别强调了右手戒指的那一点炫目的闪光,轻轻一点便特别烘托了教皇的贵气和威严。

我相信再拙于察颜观色的人,也一眼就能感受到这位英诺森十世很不好惹。虽然他此时已经76岁,但看上去绝对不是什么性情温和慈悲的老人,因为他的凶悍、强硬和狡诈都写在了脸上,让人看了心里发毛。

你看他紧闭双唇,皱着眉头,目光警惕地凝视着外界,随时提防那些对他宝座的觊觎,他的内心充满了不信任,既不信任他人,似乎也不大信任自己,所以他的目光虽然尖利凶狠,却总让人觉得有点不确定,尤其是那只下垂的手上虽然戒指闪闪发亮,却显得无所依凭,色厉内荏。

画家真堪称“灵魂画手”。

这幅画高1.41米,宽1.19米,教皇几乎与真人等大,所以当时这幅画被放在教廷时,曾有教士路过,一瞥之下有点魂飞魄散,还提醒同伴道“嘘,小声点!”他们显然以为是真的教皇端坐在那里,目光如炬地盯着自己呢。

所以当时同时代的人对此评价到“所有其他的作品都是绘画,只有这一幅才是真实的”,这个小小的轶事不就是明证吗?

这还不算,当时画家交货时请教皇过目,教皇自己看了都怔住了,既吃惊又不安,过了半天才咕哝了一句“画得太像了”,也不好说这是褒还是贬。

可以想见教皇的心情是复杂的,他肯定知道世间再没有第二个人能把他画得这样像,连他灵魂的样子都画了出来,他也一定心存担忧,因为他可以确信内心的秘密,都被这个灵魂画家暴露无遗。

如果他的目光放长远一些,他就不必如此纠结不安了。如果没有这幅画,英诺森十世很快就会走到历史的深处,不再有人提及,但正因为有了这幅“灵魂画像”,他成为艺术史上最著名的教皇,他的名字因为这幅画而得以流传。

过了300余年,英国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弗朗西斯·培根还根据以此创作了著名的仿作《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的习作》,尺寸几乎同样大小,画中的教皇被囚禁在酷似刑具的架子里,在非现实的时空之内被撕扯着,发出无声的狂吼。

这也成为培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现在,委拉斯开兹的肖像画被收藏于意大利罗马潘菲利画廊,教皇本人正是潘菲利家族的成员。

潘菲利家族是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直系后裔,也是名门望族,所以教皇的显赫出身已经为他今后在教会里一路畅达垫定了基础。

他原名乔凡尼·巴蒂斯塔·潘菲利,从罗马学院毕业后开始担任律师,后来成为教会法庭的审计员,又被几任教皇任命为教会外交官派驻到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地。

1644年,他当选为教皇,被称为英诺森十世,其间少不了的自然是多方权利的交锋、倾轧,步步惊心,好在西班牙当时的国王菲力浦四世力挺。当选后,他也因此与西班牙的关系极为亲密,这也是后来他的肖像会委任西班牙画家来绘制的渊源。

1650年,英诺森十世教皇在罗马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当年最杰出的艺术家汇聚罗马,包括最著名的巴洛克雕塑家贝尔尼尼,画家普桑等,委拉斯开兹作为菲力浦四世的宫廷首席画家也在列。

当教皇看到他为仆从所绘的一幅肖像后,便把这个为他效力的机会交给了委拉斯开兹。

教皇显然是找对了人。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