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特枫丹的回忆,仿佛梦中的风景

作者:罗米

e4e52e9cab3a4381b24c169bc785b67a.jpeg

柯罗(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摩特枫丹的回忆》,1864,巴黎卢浮宫

对于柯罗的画,我觉得任何介绍都显得有点多余了,没人看不懂,没人不喜欢,这还不够吗?

不如,我们先静静地看画。

愿你觉醒在他的诗意里,轻轻睡去。

柯罗一生很平静,或许正因为他的人生里没有太多大起大落的辛苦,没有太多郁郁不得志的愁闷,所以他的画如此平和淡然,轻柔如春风拂过,连灵魂深处的褶皱都能抚平。

我想他一定是个温和善良的人。

柯罗出生于巴黎,少年时代的他却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艺术天赋,并且在各方面也都表现平平,应该属于安安静静呆在角落里常被忽视的一员。

一直到了26岁,他才正式开始学画。好在家境富足,所以他可以没有负担地画自己想画的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不仅远离当时画坛激进派和保守派的争议,更避开了当时的政治斗争。

也多亏家里有经济支持,他得以四处旅

行,他曾去过英国、尼德兰地区、意大利等地,边玩边描绘他喜爱的风景。尤其是意大利的经历,让他的画带着一种来自遥远的时空深处的幽远和宁谧,与工业化、大革命的社会总保持着刻意的距离。

远离城市是当时许多画家的共同选择。比如和他同时代的一群风景画家聚集在巴黎郊外的巴比松农村,画那里的草木云天,间或还有乡间生活的人,带着生活真实的泥土气息,被称为“巴比松画派”。

柯罗与巴比松画家们交好,但他笔下的风景却是另一番全然不同的面貌。柯罗的画面婉转轻柔,细碎的笔触像羽毛一般纷纷扬扬,织成了一道梦的轻纱,笼着这世外桃源般的世界,在这里,一切都是氤氲朦胧的,连呼吸都是轻柔的。

为了渲染诗意,他还安排了仙子和少女们穿梭在林间水畔,草木摇曳,空潭静影,纯净得不沾染一丝烟火气。这既是柯罗作品最独特的标志,也是他的作品最迷人的魅力。所以我也实在不能理解,竟然有人对这样的作品提出批评:“如果M.柯罗先生一劳永逸地杀死他的树林中的仙女并用农民代替他们,我会很喜欢他。”

哈哈,面对这种一本正经的“道学家”,我们实在没有办法。面对这样无是生非的苛责只能说这位先生既不懂柯罗,也不懂艺术。

其实柯罗的画中并不全是仙女,他的画中有许多普通人,比如这幅《摩特枫丹的回忆》中的几个细小的人形,他们其实就是普通的,只不过到了他的笔下,普通人也总带着出尘的仙气。

摩特枫丹在巴黎以北的桑利斯,但我并不相信那里的风景能像柯罗画中的这般诗意盎然,所以我劝你也最好不要去实地寻访。

毕竟这是记忆中的风景啊,或许因为时间久远了吧,所以更添了一层恍惚,似乎已经不太真切了,只有少女的红裙子和孩子的红头巾,是记忆里最清晰明亮的一抹。

柯罗的画中的树干时常向一侧倾斜,树叶漫天飞扬,花草淡淡地摇曳着,让人觉得画中永远有轻风拂过。

柯罗对色彩的使用极其清简淡雅,除了满目浓淡不一的绿,极少能看到绚烂纷繁的艳色,所以这场景更像是从时光深入透出来一般,还微微褪了色。

唯有一点例外,那就是他喜欢在画中使用一点纯红,小如豆芥地施以人物的服饰之上,在一片清透葱茏的绿意里,这一点纯红像是一朵小小的火苗,跳跃闪耀夺人目光,也令人心生温暖。

嗯,我想我说得已经够多了,真的显得有点多余了。

我相信他的画,只需要看,你就完全能懂。

柯罗的风格很特别,不容易认错,即便后来的印象派笔下风物姹紫嫣红灿烂如斯,柯罗画中那一抹或浓或淡的诗意,却再没有人能够复现。

柯罗一生过得很安静,也很平顺,他不激进也不保守,他并没有真正授业于年轻人,却有许多追随者声称是他的学生,其中包括著名的印象派画家毕沙罗、欧仁•布丹、莫里索等等。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