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杜萨之筏:一场可怕的海难

作者:罗米

1618622951909789.jpg

席里柯《梅杜萨之筏》,1819年,巴黎卢浮宫

这是画家席里柯28岁时所作的巨幅,画面也饱含着年轻人的激情,加上高近5米,宽逾7米的巨幅尺寸,很容易让观众的情感随之汹涌澎湃。

这件作品取材自当时的一起真实的海难。事情发生在1816年的6月17日,梅杜萨号军舰从法国驶往西非去接管那里的殖民地,但由于严重超载加上指挥官根本没有航海经验,梅杜萨号驶出后几天就偏离了航向,驶入了危险区。

梅杜萨是希腊神话中蛇发女妖的名字,有人看到她的眼睛就会变成石头。说起来,这艘军舰用梅杜萨的名字,大概是想在冥冥之中借女妖的力量给敌人以威慑吧,但现在听来,感觉就很是不祥。

没有威慑到别人,倒是毁灭了自己。梅杜萨号在靠近今天毛里塔尼亚的西非海岸搁浅,惊慌失措又极度自私的指挥官于是弃船逃命。但救生艇的数量严重不足,所以上层军官占据了仅有的六艘救生艇逃命之后,把剩下的147个人留在了一个临时拼凑起来的木筏子上。他们承诺会在前面拖着木筏一起逃生,但行不多远,系在救生艇和木筏间的绳索就断了,救生艇却径直则去。实际上,木筏是被抛弃了。

剩下的人为了求生自相残杀,抢占木筏上的中心位置以防止海浪把他们卷入海里。后来,饥饿和恐惧又令一些人丧失了理智,开始破坏木筏,在打斗中,又一批人死去,严重受伤的人也被扔进海里。到了第三天,木筏上最后仅存的人已经没有任何可供他们活下去的物质,于是不得不开始吃刚刚死去的人。木筏成了人间地狱。

这还不算绝望,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根本没有营救船去搜救木筏,直到两周之后,被偶然经过的船只发现,最后才救上来15个幸存者,不过很快,其中又有5人死亡。

这一场恐怖的海难却被政府极力隐瞒,直到第一位幸存者为了索赔,批露出整个海难的过程。这个报道引起了社会的轩然大波,政府不仅无情地拒绝了幸存者们的要求,甚至还拘押了其中的某些当事人,成为拿破仑下台后复辟的君主制的巨大丑闻。

公众对于这场海难的激愤之情一直未能平息。画家当时25岁,出自强烈的正义感和担当,他决定把这件事画出来。

画家采用了三角形的构图,构成一座由人体堆积而成的金字塔,一座追求生存的纪念碑。

从画面来看,木筏已经显得很不牢固了,边缘已经开始散架,不知道还能支撑多久,边缘躺着的人已经死去多时,呈现出微微腐烂的颜色。顺着他们向上看,一群人还在挣扎,他们大多半跪在木筏上,脸色铁灰,只有一息尚存。但他们显然还没有放弃生的信念,那个背对着我们的白衣人高高伸出右手,像是在呼号,又像是一个有力的支点,支撑着“金字塔”顶端的那几位年轻人。他们站在桶上,用力挥动着他们身上脱下来的各色衣服,以求吸引过往船只的注意。我们的目光也被画家带领着从下而上,直至看到那高高挺起的赤裸脊背,情绪达到了顶点。这种构图已经与古典主义水平式展开的构图有了本质的区别,它像是在画面上燃起一团火,一直雄雄升到了天际。

之所以让木筏上奄奄一息的人突然显现出这样的狂热和兴奋,是因为有一艘船远远地出现在他们的视野里,正是它,牵动着木筏上所有人的情绪。有些人先看到了它的影子,于是奔走向告,你看左侧靠近布帆的一组人,那一位伸着左臂的人显然是看到了远处的船只,他于是兴奋地转身告诉身后的几位,他们于是极力伸着头,望向他指的那个方向。

我们从右侧半倚在桶上举着白衣的那个人腋下向右看去,那艘生命之船就在那里。这是生命的全部希望,所以被画家用心描绘着。

为这件作品,画家画过许多稿草图。早先的草图中,这艘希望之船被画得很大,但最后的定稿中却只不过如豆的一点,这更衬托出这群人对生命渴望的强烈。

虽然救生船小得几乎难以看清,但我借助望远镜,原来,它鼓胀的帆分为上下两层,那样清晰而充满力量。

这件作品参加了1819年的沙龙,这桩丑闻又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画家用他的方式,表达着对社会的热切关注和一片深情。这幅画最后获得了沙龙的金奖,实至名归!

这幅作品以其磅礴的气势、激愤的情感和充满动感的构图,成为一种新风格的先声,这就是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可不是我们所说的风花雪月的“浪漫”情调,那实际上名为“罗曼蒂克”。

很可惜,画家席里柯天才性地开创了浪漫主义的风格,但因为一次骑马不幸摔落身亡,年仅33岁!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同窗好友德拉克洛瓦受邀在画作还没有最后完成时,就见到了草图,看到这样的杰作,德拉克洛瓦心情激动得无以复加,心快要从胸膛里跳出来,据说他匆匆赶回自己的画室,久久不能平静。

这样的风格打动了他,而正是德拉克洛瓦,将席里柯开创的浪漫主义风格不断完备,明晰,直至推向顶峰。

卢浮宫里法国人最爱的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正是他的代表作。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