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为真理牺牲

作者:罗米

C717D8E5F677B941EFB20B0682935AC7816A27EC_w931_h574.jpg

雅各-路易·大卫,《苏格拉底之死》,1787,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正面临着社会激变,这正是英雄主义盛行的时代,一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先哲,因为他的慷慨赴死中饱含悲壮和激昂,被这个呼唤英雄的时代重新记起。

这位先哲正是苏格拉底。

法国大革命时期最伟大的画家大卫,以他的死创作了名作《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也被公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当时的哲学家比较关心的是自然哲学,他们喜欢探究宇宙的本源,比如认为宇宙是由水、火、土、气四种元素构成的等等,苏格拉底却关注的是社会、伦理。

他并不相信雅典城邦是由宙斯、雅典娜这些神守护的,在现在看来这当然是常识,但在当时这便被认为是不敬神,这可是大罪。

不仅如此,他还认为雅典道德衰退,城邦已经像一匹怠隋的肥马一般昏昏欲睡,需要有一只牛虻来刺激,让它重焕活力。他就要做那只牛虻。

当然,这其实是因为爱之深,才责之切。

他还向青年传播他的思想,教青年追求治国齐家的德行,却被人指控为“败坏青年”。

就这样,他被雅典公投判了死刑,但行刑是在一个月以后。 

根据当时雅典的法律,如果被判有罪的人承认自己的罪行便可以请求宽恕,这等于让苏格拉底承认自己的行为是有罪的,无疑是要他自己否定自己的思想。

苏格拉底坚定地予以拒绝。

其间,他的追随者还多次劝说并要帮助苏格拉底越狱逃走,但他却不愿意用错误的方式来对待错误。他自认为是一名雅典公民,就要捍卫雅典的法律,而他同样要捍卫自己的思想,所以,他唯有赴死,以身殉道。

当行刑之日到来,他的学生聚集在他身边,苏格拉底勉励年青人坚定自己的德行,于是从容饮下毒堇汁。

好在苏格拉底有一位在哲学成就上比他更杰出的弟子柏拉图,让老师的光辉思想得到了彰显。柏拉图又有一位伟大的弟子亚里士多德,三代哲学伟人被称为“希腊三贤”。

画面中的绝对主角就是这位白袍老者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显得十分平静,他的白袍在弟子们红袍的衬托下显得纯洁坚定,带有大理石雕塑一般的坚实感,一束光从左上角打到他的身上,更显得形象的光辉伟岸。

在这一群姿态各异的造型当中,他虽然坐着,却是画面中最高的一位,这更突显了作为主角的高大形象。

这已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一只手将要接过装着毒汁的杯子,另一只手指向天空,意即真理。

这个姿势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拉斐尔所绘的《雅典学院》中柏拉图的姿势几乎一模一样,在这里,大卫应该是对拉斐尔的作品有意地“借用”了,也以此来表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关系。

他最著名的弟子柏拉图坐在床头,他的袍子呈灰色,和苏格拉底的颜色相近,画家有意用这种用色来表达二人的师承。

柏拉图看起来要远远大于他当时的实际年龄,画家只是根据大家通常对柏拉图的老者印象来塑造了这个形象,为是的让观众能够一眼认出他的身份。

柏拉图的姿势也是平静的,他已经陷入了沉思,并不像其他人那样表情和姿势那样悲戚。

据记载,在苏格拉底临死前,他和柏拉图进行了最后一次谈话,这些谈话内容被柏拉图体现在他的著作《斐多篇》中。

在苏格拉底临刑的这一天,弟子们很早就来为他送行。他们整天都在讨论,一如往常。临近黄昏,苏格拉底大限将近,他们在最后一刻,把谈话转向了关于灵魂的探讨。

苏格拉底认为灵魂不朽,而死亡不过是灵魂离开了肉体而独自存在。

苏格拉底告诉弟子死亡意味着灵魂的解放,这样便可以更加自由地追求知识。所以,苏格拉底甚至说:“真正的哲学家一直在练习死亡。”

显然,苏格拉底显然是从容的。从画面上来看,也再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平静。

慷慨就义殊为不易,从容赴死则更加困难。所以,画家把哲学家的死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

画面左侧是一个拱门,一个年轻人扒在门边,表现出伤心不已的样子。据说这位就是阿波罗多斯,他一直在策划让老师出逃,但老师却坚定不移地留了下来接受死亡。

再往拱门后望去,楼梯上还有三位表情哀伤的弟子,其中一位挥手向老师告别。如果我们仔细数一数,画面上一共出现了13个角色,是的,看到13,你已经想到什么了吧?

这正是耶稣最后的晚餐中的人数。在这里,画家大卫故意安排了这些人物,凑成13这个数。

无形中,他把苏格拉底的死进行了宗教式的升华!耶稣最终复活,苏格拉底的精神也将永恒。而死亡,不过是通往永恒的必经之路!

到了这里,苏格拉底便不仅仅只是革命者、英雄这么简单,他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

画家在塑造人物面部的时候,还是相当写实的,苏格拉底的脸与从古希腊流传下来的头像非常相似,只是显然经过了画家的美化。不仅是脸,还有身体显得如此健壮俊美,也都是画家有意的设计。

当时正处在法国大革命前夕,英雄气概、牺牲精神、公民意识、勇气、豪情,是这个时代的的呼声,也是新古典主义的画面上喷薄而出的精神,苏格拉底之死具备了所有这些物质,满足了大时代对于公民、革命者的所有期待和要求,所以他的故事便被画家找出来,为新的时代做了代言。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