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把著名的椅子,极简设计史

作者:罗米

微信图片_20230531130844.jpg

英国的博物馆极为重视观众的体验,我们已在无数个博物馆感受过。沃克美术馆相比之下则更加热情,许多区域都写有“请触摸”的醒目提示,意在鼓励观众亲自触碰艺术。

确实,想要消除大众心中艺术的距离感和神秘感,没有什么比亲身经历更好的方式。看过和没看过,摸过和没摸过,确实有很大的区别!

当然,沃克美术馆实在是太真诚太友好,不仅鼓励你摸,还鼓励你坐,让人不忍拒绝。

现代艺术的展厅里,张挂着一个大大的条幅,大标题写着“坐在艺术之上”,这是向观众发出的热情邀约。

条幅上自上而下是五把椅子的照片,下方的小小区域便是五把椅子的实物,供观众一坐为快。

这些当然并不是当年设计师制作的“原作”,不过作为现代工业设计,它们的价值不同于经典艺术所强调的“唯一”,相反它们追求的是被复制,复制得越多,说明这些设计越成功。

这五把传说中的椅子无一不是工业设计史上的神来之笔,条幅上从上到下分别是:

马歇尔·布劳耶于1925年设计的钢管皮革椅,这便是盛名不朽的“瓦西里椅”。椅子用他的老师瓦西里·康定斯基的名字命名,正是为了向他的老师表达敬意。布劳耶当年就学于德国的包豪斯学校,这是现代设计史上无可争议最伟大的学校。

包豪斯学校创建于1919年,当时这里成为现代艺术的重镇,最著名的艺术先锋康定斯基、费宁格、保罗·克利等人都在此任教。它强调艺术与技术统一,强调功能大于形式,强调标准化设计,强调“少即是多”,这些都成为现代设计的标杆。

瓦西里椅是一座里程碑,它正是包豪斯的理念的浓缩。

布劳耶实在是天才,他设计这把椅子的时候他只有23岁,没想到椅子横空出世,立刻风靡全球,火爆程度大概连他自己都措手不及。

我想向设计师最好的致敬方式,便是坐一坐他设计的椅子。由于皮面向下的坡度很大,我的动作小心翼翼,却不想它像是有引力一般,让我一下便陷入到它的怀抱,熨贴温柔,再也不想起身。真想不到外观这样的冰冷和工业化,实则是这样的温暖有人情味。

第二把是美国伉俪查尔斯和雷·伊姆斯于1945年设计的木椅,这把椅子的材料是压层的木制板而非原木,大概这样的材料最适合战后物资的紧缺吧?此椅又叫安乐椅,只看这贴合人体曲线的弧度,便一阵畅快的舒适。这大概是五把椅子中样貌最朴实却在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把。

第三把是美国设计师哈里·别尔托亚设计的“钻石椅”,它倒更像一座铁丝所造的雕塑。这是应诺尔公司所托设计的作品,中间的凹陷是为了符合了人体的形状用一个预制的坐垫压制出来的效果,虽然是为了实用的目的,但变形的铁丝框,倒塑造出了一种时空扭曲无尽的戏剧性。所谓“钻石”,大概既是因凹陷的形状略约相似,也因为这令人乍看之下眼花缭乱的外表。将之比附“钻石”,似乎突然之间椅子便格外闪亮耀眼起来。

第四把是以丹麦设计师维纳·潘通命名的“潘通椅”。椅子设计于1960年,使用塑料一体成型,也显示着产品在力学、工程学、材料学上的创造和突破。当然,这些词对一这把椅子而言显得太“硬”了,她那夸张的S形柔情似水,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位袅娜绰约的女性,尤其是向后撇出的底座真是神来之笔,浑如拖地长裙的拖尾,铺排跌宕、余韵绵长。设计师一心想要塑造女性的椅子,连色彩都使用了女性化的红、蓝、黄、白,明艳照人。20世纪60年代正是女权运动昌炽的时代,这把女性化的椅子也带有了更多的时代意味。哦,1995年,潘通椅和当时全球最著名的超模凯特·莫斯一起登上了英国版Vogue的封面,连超模都要靠她来凹造型!

最后一把是被称为“设计鬼才”的法国设计师菲利普·斯达克设计于1988年的椅子,算是五把椅子中最“不正经”的一把。前后的风格和样式都不一致,让它看似古怪诙谐,但态度却真正是一本正经。是啊,谁说椅子一定要前后一致?这把椅子表达的百无禁忌,正是当代人和当代艺术的真精神!

这五把椅子轻松勾勒出一部极简的设计史,每一把都传达出鲜明的观念,推进设计的进程。它们让我们看到的是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以及由此开启的新生活!

它们不仅进入了教科书,而且一直活到现在,迄今,所以这些椅子生命力仍然蓬勃,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是活的艺术!

展厅内的五把椅子已经有些旧意,应该是体验的观众太多的缘故。大家都在这里,亲身体验了一把“艺术即生活”。大抵如此!

旁边有两个小展厅的墙上徒留四壁空空如也,馆方特坚一牌,写着“请不要担心这两个厅的作品,它们并未被盗,只是在进行展览调配”,英式幽默,令人莞尔。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