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一世像:女王的标准像

作者:罗米

v2-8f2d73b8e9bb027fae.jpg

参观了英国的这么多美术馆,正面遭遇女王伊丽莎白的肖像还是第一次。

当然,这位女王是伊丽莎白一世。

此画作于1574年左右,正值女王盛年,画中的女王容貌看起来与实际年龄相符,算是很有诚意的写实之作,当然画面中披锦着绣的盛装女王肌肤胜雪,面容饱满润泽,容光焕然,想来画家一定也很费了一番美图的工夫。不仅如此,画家极尽所能对于珠宝的璀璨和服饰的瑰丽给予了最大的赞美,层层叠叠的蕾丝细如毫发,轻盈纤柔,珍珠温润内敛、宝石剔透夺目,一切都在宣告着女王的美丽与权威。

这幅作品在女王众多华美的肖像画中显得有些特别,它享有特别的名称——“鹈鹕肖像”,此名来自于女王胸前的一枚鹈鹕胸针。胸针上的这只银色的鹈鹕正弯下长颈啄着自己的胸口,用喷涌而出的鲜血哺育自己的子女。这是基督教中自我牺牲的传统符号,在这里,鹈鹕的形象则是用来赞美这位终生未嫁的童贞女王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她的王国和子民。    

我只觉得女王身上的一片宝光太过眩目,令人不能直视,于是注意到画面左右两个角上的徽章。左角上的是红白两色的玫瑰,这是英格兰皇室的象征。两色玫瑰的徽章来源于英国的“玫瑰战争”,名字虽然浪漫,但现实却很残忍。兰开斯特家族一方以红玫瑰为标志,约克家族一方以白玫瑰为标志,两个贵族集团在1455-1485年间进行了长达30年的残杀,起因当然不外是权利之争。战争最后用联姻达成和解,于是代表两个家族的徽章也合为一体,这也成为后来英国皇室的徽章。

联姻是欧洲封建时代解决贵族之间权利之争的惯用手法,当然是为了利益的相互勾连与制衡,结果长此以往,欧洲各国皇室便都成了亲戚。不过,即使大家沾亲带故,为了利益也同样少不得血雨腥风。

政治无情,不去说它。倒是家族徽章,后来发展出一种欧洲贵族阶层中特有的文化,它们既表明血统和传承,又足以承载荣耀,所以大多图案繁复内涵丰富,并且都装饰华美。我们在温莎城堡的皇家大厅里,已见过数以千计的各个家族标志,其中包含的便是一段段家庭的兴衰荣辱。

画面右上角的标志是象征法国皇室的鸢尾,这也同样来自于是法国卡佩的家族徽章。因为伊丽莎白一世在名义上也是法国女王,所以用肖像上用了法国皇室的标志点明她的显赫身份。 

尼古拉斯·希利亚德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画家,擅长细密画,也是女王的首席画师,因此细致入微的堆砌华美自是他的长项。不过技法所限,女王的装束、表情都充分展现了皇室的富丽和威严,却仍然显得很有些僵硬,这倒是清楚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绘画的水平。

虽然在伊丽莎白一世,英国的文化艺术迎来了一波高潮,涌现了弗朗西斯·培根、莎士比亚等人,但绘画与之相比显然逊色太多,这件作品已是女王的首席画家尼古拉斯·希利亚德倾尽全力之作,但究其水准却与欧洲大陆同时代的绘画大师相差甚远。他所擅长的细密画在欧洲大陆,只能算是一门手艺而并非真正的“艺术”。

也正因为英国文艺复兴艺术乏善可陈,这才有了后来自尼德兰的大师鲁本斯和他的学生凡·代克在英国大放异彩,最终深深影响了英国艺术的整体走向。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