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神殿,有哪些神?

作者:罗米

未标题-1432.jpg

对于宏伟的追求,罗马人从来不遗余力,断壁残垣已经足够令人震撼,“硕果仅存”的万神殿则把两千年前那个豪迈奔腾的帝国直接推到了我们眼前。

万神殿始建于公元前25年,此时是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屋大维的任上,他具有无比的雄心和荣耀,于是需要一座神庙来与之匹配,于是就有了万神殿。

因为殿里供奉的是罗马神话中的诸神,所以名为“万神”。

不幸这座诸神之殿不久就被大火烧毁,经过重建又被烧毁,直到公元126年才再次建成,此时已是哈德良皇帝的治下了。

哈德良是罗马帝国的“五贤帝”之一,功业显赫,罗马的圆形斗兽场不远的那座凯旋门,便是为他而建。

到了公元609年,万神殿被拜占廷皇帝当做礼物赠给教皇,这里便成为了供奉圣母的天主教堂。万神,从此变为了一神。

幸亏有这样一次“权力交接”,它在漫长的中世纪救了万神殿一命,否则,这座神殿也会和那些阿波罗、维纳斯的神庙一样遭遇劫难。因为中世纪是容不下基督教的上帝以外任何异教的神的。

逃过了这一劫,万神殿才成为现在罗马唯一保存完好的罗马帝国建筑。

罗马人一向很乐于做希腊人的好学生,所以万神殿入口处的山形墙和巨柱就原封不动地照搬了希腊的神庙样式,不过,向后面延伸的内殿则是罗马人的新发明。

这是圆柱状的高墙围起的一个密不透风的巨“桶”,“桶”上盖着一个巨型圆顶,质朴粗犷大气磅礴,虽然不像希腊神庙的灵动优雅,但它胜在气势,这是只有罗马人才有的气势。

罗马人把他们的性格和豪情全部灌注在这座建筑之上了,外观那样质朴无文,全部的激情却都在于追求更高、更大、更强。他们当然做得很好,万神殿的穹顶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砖石拱顶,大得超出人力可以驾驭的规模,甚至大得超乎想象,这确实很“罗马”。

整个圆柱状的大殿高43米,而穹顶的直径与高度相等,也就是说建筑空间里内切着一个与之等直径的大球。虽然球体并不实际存在,但当我的目光顺着穹顶下来,于是自行脑补出球体明晰的边界。

想象之中,我感觉自己处在一个巨大的气泡的内部,被它包裹着,直通向了诸神宴饮欢乐的奥林匹斯山。

这样不畏艰难、不怕破费而且充满奇特想象力的设计,也只有罗马人做得出来了。

所有施工的难度都集中在巨大穹顶上,如此巨大的跨度想要不垮不塌,困难可想而知。这还不算,它还需要采光通风,所以穹顶中心还留了一个直径9米的圆孔,这就意味着没有拱心石来“锁住”下面的石块,整个结构就失去了“主心骨”。这样的拱是很不牢靠的,就像是一座拱桥没有最中间的那块石头卡住,其他旁边的石头就会坠落。

不过,罗马人还是想出了办法,他们用混凝土解决了问题。混凝土,听起来很有现代感。

这不是一般的混凝土,而是加入了来自那不勒斯的特产天然火山灰的混凝土。被火山灰埋葬的庞贝古城就在那不勒斯附近。

为了减小混凝土的密度又不失其强度,建筑师们还在其中加入了骨料。

穹顶从基座向上升,使用的建材也由重到轻,到达顶部时,主要材料便成了混杂着多孔的火山岩的浮石,这是当时能找到的最轻又最坚固的材料了。

穹顶的厚度也随着度高的上升而逐渐变薄,基部达6.4米之厚,而顶部则仅厚1.2米。

建筑师还在穹顶的内壁开有五层凹槽,既有效地减轻的顶重,又具增加了装饰性和秩序感。

实在太巧妙了,看来除了行军打仗,罗马人在建筑上同样具有惊人的创造力!

全仰仗着这不可思议的发明,这个无与伦比的大家伙便一直牢牢占据着“世界最大的混凝土穹顶”的宝座,深沉又霸气地庇护着下方的神殿,世事变幻无常,它自岿然不动。

未标题-1132.jpg

有时候“无”比“有”更难得,万神殿最让人击节赞叹的正是那天顶的一孔空洞。

穹顶是罗马人对天宇的想象,所以,顶点中央的那个直径约9米的巨大圆孔,大概就是罗马人想象当中通往上天的通途了吧。阳光很好的时候,一束光直通下来,这条路于是变得这样明亮而充满希望。

一天之内,阳光的角度不断变化着,从天孔中漏下的光就在殿内游走,万神殿便像是有了生命一般。

这是整个大殿唯一的采光孔,阳光照射到地面的大理石上,还会产生一层反射,这样便使得室内的光线不那么幽深晦暗。显得置身其中,我并不感到压抑。

不过,我很担心下雨天,这个巨大的洞漏下的雨水会不会让这里水迹漫涣,显得很狼狈。

罗马人早就做好了防范,地面的各色大理石间暗藏玄机。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定可以发现在天孔的正下方是一块圆形大理石,它的正中间有两个黄铜装饰着的孔,四周的四块方形大理石正中各有四个排成方形的孔,这就是整个万神殿的排水口。整个大殿的地面也极为轻微地往中心凹陷,这样更有利于殿内迅速排水。

真是细致入微的神来之笔!

整座大殿因为只有这一个天孔,所以厅内不够明亮。不过,作为安息之地,灯火幽暗才更适合吧。

万神殿一直被作为重要的陵寝,早在刚刚成为天主教堂的时候,便有多尊圣徒的遗骸被停放于此,而后来,唯有受教皇特别恩典的人,才有资格在此安息。现在,这里长眠的人物中最著名的一位就是画家拉斐尔。

墓棺围绕大殿的一圈摆放,人群最密集的地方就是这位早逝的艺术天才之墓了。墓上有一个壁龛,安放着一尊圣母子的雕塑,这是拉斐尔最擅长的题材。旁边是一座小小的半身像,拉斐尔正面带微笑。

死后能够被“封神”葬在万神殿,这也足见当年教皇对他的厚爱。他一生对人类的贡献,当得起这样的厚爱。

拉斐尔的石棺放在略低于地面的位置,上面刻着那句著名的墓志铭:拉斐尔在这里安息,在他生前,大自然感到了败北的恐惧;而当他一旦溘然长逝,大自然又唯恐他死去。

拉斐尔的墓靠近大殿的正中位置,紧挨着十字架上的基督像。

绕到万神殿的外侧,饱经风霜析墙面一看便会让你觉得无比沉静而敦实。确实,为了支撑巨拱,下面的墙厚达6米,只有这样的厚度,才能保证它在两千年的岁月里如此稳如泰山。

罗马人对这种厚重的墙体情有独钟,所以罗马的建筑既不像希腊人的神庙主要使用柱子减轻分量,更不像后来中世纪的哥特教堂那样轻薄细瘦,罗马建筑完全像是在凭借一身蛮力硬扛。

风吹雨打,战火纷飞,罗马帝国当年的建筑唯有万神殿保存完好,但即使只剩下断壁残垣,它们的体量都还要大过后来完整的建筑,因此具有格外的庄严,不容轻视。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