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老钱都玩了些什么?
作者:罗米
弗利克美术馆
自从经历了南北战争,北方资本主义大获全胜,工业得以快速发展,美国很快就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新贵,直追老大哥英国,这个新大陆就成了世界上最有钱,或者说最欣欣向荣的地方了。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这里产生了许多实业“大王”,比如钢铁、铁路、石油、矿产等,他们聚集了惊人的财富,由此促使银行业、金融业也飞速发展起来,使得纽约成为足与伦敦比肩的世界金融中心。美国一下子成了遍地黄金之地。
富豪们聚集了这么多的个人财富,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接下来如何使用这些资本,每个人就各显其能了。无论如何,这些富豪们都乐意再干点别的事。
把生意做得更大更强当然是必要的,只不过如果只是不停地赚钱扩大财富,未免太过重复乏味,而且显得太“土豪”,太“暴发户”,难免被欧洲人看不起,对于这一点美国人一直是耿耿于怀的,所以他们中的许多人,就自然把目光投向了艺术。风雅,也总是要附庸一下的。
或许一开始真的只是附庸,或是为了财富的保值,但一旦开了头,他们就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艺术,收藏的脚步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一时之间,美国的有钱人都争相表现了对艺术的兴趣,私人收藏在美国风靡开去。
纽约、波士顿、费城、华盛顿这批最早兴起的地区实力雄厚,繁荣异常,这里是富豪们的聚集地,也就是私人收藏之风最早刮起的地方。
纽约不必说了,我们看到的MoMA最初就是私人创立的,古根海姆也同样如此,前者与石油大王的家族有关,后者则是矿业豪门。这种风气之下,其他各界“大王”也不示弱。
不仅要买,而且还要买得有水准、有品位,这也算得上是豪门之间的一场风雅的竞争。
纽约有一座号称“最美私人博物馆”的弗利克博物馆,也在第五大道上,沿大道从北向南,经过古根海姆,再经过大都会,不远就能遇见它了。它修饰得清新脱俗的庭院在第五大道上格外显眼。
虽然规模远小于大都会这个庞然大物,名气也远小于古根海姆,但博物馆的布置和藏品却令人击节赞叹。弗利克是匹兹堡的钢铁大王,当年的钢铁就象征着进步、工业、财富,简直是国家命脉,所以钢铁大王的收藏也登峰造极。
这位钢铁大王的私人豪宅就是他的收藏馆,其藏品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收罗了相当有分量的大师之作,品位卓绝。
格外引人注目的就是荷兰17世纪画家维米尔的作品。他的画中从来没有什么宏大的主题,画得最多的就是窗边的女子,一束光永远从画面左侧照过来,让她们像是进入了旷古宁静的永恒里,那样静穆安详。
维米尔一生只留下30余幅作品,所以任何一幅作品在全世界的博物馆里,都被视为至宝,而弗利克却一下子收藏了三幅,《军官与微笑的少女》《被打断音乐演奏的女孩》以及《女主人和仆人》,实在不需要多说什么话,大家也能体会到收藏家的品位与实力了。还有与维米尔同时代的伦勃朗,这里也有相当不俗的精品。
这位富豪的生活大概格外奢华,爱情也特别甜美,所以他对18世纪法国甜美柔情的罗可可艺术也极为钟情,这里的罗可可绘画还不是那些小幅的画布上的作品,而是巨幅壁画式的作品,让厅室里充满了甜香和浪漫的爱情气息。
罗可可最有代表性的画家是法国的布歇,他在这里倒只有一套小画《四季系列》,每幅画上都有娇羞美丽的女子,通过不同的服饰和场景来表达四季不同的意韵。
布歇的徒弟弗拉戈纳尔在弗利克占了一个大厅,这里的墙壁上全是他顶天立地的巨幅,其中最著名的一幅是《为情人戴花冠》,在室外欢会的轻年男女尽情享受爱情的美好,情到深处,女子举起花冠欲把它戴在伏在自己石榴裙边的男友头上。画面上,一位画家纪录着这个甜蜜的时刻,大概就是弗拉戈纳尔本人。
罗可可这些表现年轻男女恋爱欢会的画面本身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所以也饱受当时法国严肃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们的诟病。可是,为什么一定要追寻深刻的内涵呢?蓝天之下,日子这样甜美轻柔,这就是罗可可最大的内涵了吧。
波士顿作为最早的殖民地之一,算是人文荟萃之地,所以这里的私人收藏很早就开始了。1903年,一座由女性全力打造的博物馆开放,博得了整个收藏界的赫赫声名,这就是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
这位夫人对威尼斯极其迷恋,所以她让自己的博物馆从建筑到室内装潢再到作品收藏,都展现出威尼斯的原汁原味。
至于博物馆的精彩,留待我们到访波士顿的时候再来细说。
费城大名鼎鼎的制药大王巴恩斯,也同样有着极为精彩的收藏,主要集中于法国的印象派、后印象派和20世纪初的一批大艺术家如毕加索、马蒂斯、莫迪里阿尼等人,他创立了基金会,现在收藏着一百多幅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作品,大概是世界上收藏他的作品最多的地方。雷诺阿轻柔飘逸的色调让整个博物馆都变得柔软无比。
作为博物馆聚集地的华盛顿,私人收藏更是不容小觑了。
菲利普斯收藏馆被誉为全美第一座现代美术馆。
它的主人是一位钢铁大王,邓肯·菲利普斯。这位大王不仅收藏艺术品,而且对艺术史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以现代艺术的收藏为目标,但是我们却发现他的收藏中,有许多都是古代的艺术家。如果根据他自己的解释,这些画家们都具有“现代性”,所以被他收入囊中。
他把17世纪西班牙艺术家艾尔·格列柯称为“第一个充满激情的表现主义者”,视其为“第一位现代画家”,所以画家的作品也正是博物馆藏品的时间起点。
收藏18世纪末19世纪早期西班牙浪漫主义画家戈雅的作品,邓肯的解释为“古代大师与诸如塞尚一样的现代大师之间的基石”。
到了19世纪中后期的马奈,他的说法是“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链条,连接着戈雅,然后通向高更,再到马蒂斯”。
除了这些刚刚提到的艺术家,他的收藏中自然少不了凡·高的作品,这位画家同样也是现代艺术的先行者。
这些画家按艺术史的时代划分来看,确实不属于“现代”,但收藏家却总能找到他们的“现代性”,而且这样精准。事实证明他的这些解释不仅十分合理,而且相当有见地。
后来邓肯的夫人涉足当代艺术,藏品也就更丰富更“现代”了。
这些收藏家主要还是倾心于绘画和工艺品,约瑟夫·赫希霍恩这位以铀矿发家的收藏家却更喜欢“大家伙”,他收藏的作品以雕塑为多。这真是个大手笔。
雕塑比绘画更需要空间来展示,所以他就不止是建一个博物馆,还买下了一个庄园用来陈列雕塑。
赫希霍恩博物馆的《加莱义民》
现在,赫希霍恩博物馆用来举办临时展览,它的展厅是一个近乎圆圆的空间,外形像个巨大的堡垒,中庭是个巨大的喷水池,一股水流直冲天际,抬头望去,水花穿过头顶圆圆的蓝天,像是白天散落在天际的银河。
博物馆内的展品都分布在这个圆周上,一圈走来下,也就走完了。博物馆对面的花园里,放着他收藏的那些雕塑,倒是格外耐看。博物馆前面竖着一个奇怪的“飘带”,明明是三维的作品,却偏偏要做成二维的平面样子,像是贴在建筑上的奇怪标签。这是艺术家利希滕斯坦的作品,他是美国著名的波普艺术家,他的拿手好戏就是把卡通中的那些片断用油画重新画出来,并且放大到无比巨大的程度。
罗丹的著名代表作不少,群雕的代表是《加莱义民》,在14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国加莱市即将被英军攻破,为了保全城市,六个高贵的加莱市民要为其他人赴死,他们出城时要光头赤脚颈戴锁链,再把城市的钥匙献给英王。罗丹在了解历史后接受了加莱市的委托,创造了这一组六个人的形象。
他们都几乎和真人等大,每个人的表情和动作各有差别,有人坚毅悲愤,有人却不免恐惧和无奈,比起大家一起慷慨赴死,这样的差异倒是更加体现了人性的真实。
单体的杰作则是《巴尔扎克像》,包裹在睡衣里的文豪身体被概括地表现着,只有头部被细致刻画,傲然昂首,神情复杂,充分展现了巴尔扎克构思作品时丰富激荡的内心。
当然,要说雕塑,必定少不了英国现代最著名的雕塑家亨利·摩尔,他喜欢表现形态的人体,但雕塑的外形却不那么像真实的人,它们又简洁又流动,像是在空气里起舞。《国王和王后》是他的代表作,两位扁平的人儿最有趣的是他们的头,虽然和真人并无半点相像,像是随意焊接的铜块,你却能清楚感受到国王的威严和王后的端庄,实在是很奇妙。
还有不少收藏家对东方艺术兴趣浓厚,其中的两位在全美也堪称翘楚,一位是弗利尔,一位是赛克勒。
弗利尔是底特律铁路制造商,他的鉴赏全靠自学成才。这位藏家热爱东方艺术,对中国绘画尤其醉心,藏画多达1200多件,数量是全美之最。论其质量,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绘画收藏领域,这里也可称为重镇,即使是宋元绘画珍品,在这里也屡屡可见。
弗利尔美术馆里还收藏着一个“大件”,那就是19世纪末的唯美主义艺术家惠斯勒设计的一整个房间,称为“孔雀厅”。这个大厅实际上是个瓷器陈设厅,里面陈列的均为来自东方的青花瓷,还有一幅惠斯勒所绘的《来自东方瓷国的公主》。
孔雀厅
惠斯勒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装饰性效果,他不惜在皮质的墙壁用颜料和镀金绘制了巨大的孔雀,显得既辉煌又神秘。
亚瑟·赛克勒更不用说了,这位大收藏家对东方艺术品的收藏举世闻名,只是他的身份略有点特殊,他本人是一位精神病专家,后来通过医药广告和非处方药的制造发了财。
他本人对艺术的研究很深,是位学者级的研究者和收藏家。
他的收藏兴趣极广,波斯和伊斯兰艺术、印度艺术、日本艺术、中国艺术等等无所不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收藏家对中国有特别深厚的感情,20世纪30年代,白求恩大夫在中国参加抗战救治工作就得到过他的募捐支援。到了70年代,他又资助了中国古代文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并与北京大学合作,建立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用于教学研究,这也是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
在西海岸,同样不乏热爱艺术的富豪。
西海岸首屈一指的是洛杉矶的盖蒂艺术中心。美国早期的石油大王保罗·盖蒂创设基金,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基金,用来收藏艺术品并赞助艺术史的研究。全球的许多艺术史研究者,都得到过它的赞助。
洛杉矶的亨利·亨廷顿是在铁路、交通和地产上发的家,1910年已经是60家公司的董事,其财富之大超出想象。
亨廷顿的艺术“产业”除了艺术品收藏,还有一个巨型图书馆和一个巨型植物园,为的正是启迪民智,教育人民。
这两位收藏家的大手笔,让西海岸的加州除了好莱坞的热闹以外,还具有了别样的文化艺术气息。
一个又一个富豪撑起了美国艺术收藏界的半壁江山。看来在美国,没有个博物馆都不敢自称豪门,估计也打不进有钱人的朋友圈吧。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