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可以看到什么?(1)
作者:罗米
哈佛大学大概算得上是波士顿最热门的“景点”,大家对它的热情远远超过了美术馆甚至为了纪念独立战争而建的邦克纪念碑。当然,比起普通景点,大家对哈佛的热情更多地是表达对这所“传说中的大学”的崇敬。
不过,要说起来,哈佛大学作为热门“景点”,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也绝对够资格。光是建筑就很有可观,围绕著名的哈佛广场草坪一周,都是红得沉静的红砖建筑,很能见出历史。确实,这座美国本土第一座大学诞生于1636年,想起来也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波士顿是英国新移民的聚集点,这些来自旧大陆的清教徒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后代也受到最好的高等教育,于是创立了哈佛学院,而且,连这学院的所在地,都被称为“剑桥”。(没错,准确来说哈佛大学的位置是在剑桥市,与波士顿紧邻。)
果然不负所望,这个学院不仅在时间上占据了美国第一,而且在实力上也同样做到了第一。
因为位于波士顿,哈佛大学在美国的独立战争中也显得格外突出,不仅它坚定地站在美国一方,而且著名的革命者几乎全是哈佛的毕业生,后来,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国第三任总统)、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首届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长)等人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而第二任总统、《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约翰·亚当斯,更是哈佛正经的毕业生。
对于美国而言,哈佛就是妥妥的蓝血贵族。不过,想要声名历久弥新并且永葆传奇色彩,光靠拼资历是不够的,哈佛在医学、法学、商学、生物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中的学术影响力都稳居世界第一。
在校的师生们创造的辉煌包括8位美国总统、40余位诺贝尔奖得主、30余名普利策奖(新闻最高奖)得主,至于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的院士,更是多达300余位。
这是怎样的灿若星河!我光是从那些古老建筑的红砖里,是看不出哈佛这样的辉煌的。
正好一阵铃声响起,这是上课的时间到了,学生们很匆忙地在古老的楼间穿行,有些大概起得晚,还拿着热狗一阵狂吃,有的凑到饮水口上喝几口水,就匆忙跑到了教室里。
教学楼里一阵忙乱,仿佛沉静的岁月被这些生机勃发的学生惊醒,立刻鲜活了起来。
想必这些吃热狗、饮水的学生中,就会产生将来的诺奖大咖了。
不过,比起中规中矩的各大奖项得主和三院院士,还有一类或许更加“另类”的大咖,这就是哈佛更加著名的退学生,比如互联网世界里如日中天的名字比尔·盖茨、扎克伯格,好莱坞明星马克·戴蒙等等,都在此列!
退学似乎还是哈佛的一项“光荣传统”,早在19世纪,便有著名的退学生威廉·赫斯特,这是大名鼎鼎的报业大亨,著名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20世纪初,有四度提名奥斯卡的作曲家科尔·波特、建筑大师巴克明斯特·富勒紧随其后,这个名单还可以列得很长。
这倒是更增添了哈佛的传奇色彩。
哈佛大学图书馆
想到这里,我倒不禁想起了网上流行过相当一段时间的鸡汤文,关于“凌晨四点的哈佛图书馆”。
哈佛的图书馆大大小小数十个,怀特纳图书馆是哈佛最气派的一座,希腊神庙式的巨大柱头撑起高达十余米的门廊和山形墙,台阶很高,让人需要仰望。
可惜因为不是在校生,也没有事先进行任何预约沟通,所以只能望门兴叹,不得入内。
不过,虽然我无法证实这里的凌晨四点是不是还座无虚席,但在这样浩瀚的书海里畅游,大概一般人也不忍心很快上岸吧。
说来说去,到目前为止,我目力所及的还都是皮毛中的皮毛,作为世界顶尖大学的实力,哈佛似乎有所保留!
其实我不必着急,再走两步,到了广场草坪的南侧便看到哈佛大学的艺术博物馆,哦,或许这正是一个“窗口”,让我终于有机会来“验证”一下顶级大学的“配置”是不是也同样顶级。
哈佛的艺术博物馆由福格、莱辛格和赛克勒三位捐赠,此前是三个分别由捐赠人命名的画廊和收藏室,现在合并成一个艺术博物馆,建筑围出一座四方的庭院,从天而降的正是现代艺术家考尔德的活动雕塑,高高的中庭上垂下考尔德的现代雕塑,似乎是美国的博物馆格外青睐的布局和装饰,此后我们还会在华盛顿、费城数次遇见。
展厅分布在五层楼内,每一层都各自精彩,展品除了西方艺术史的完整链条,还有更令我们惊奇的中国艺术收藏。
展厅的布置很有“心机”,因为这里并没有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把历史最早的作品放在最先,大概是因为早期的作品数量不算多,并且没有什么艺术史上的重磅杰作。当然,这是相比更精彩的19世纪后期藏品而言,其实早期的作品中,也屡见大师之作,只不过哈佛是全球大学的标杆,我对它的要求自然也就高了起来。
到了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也就是印象派崛起之后到现代艺术成形,哈佛收藏的展品就令人十分惊艳了。
所以,博物馆便以这段时期的艺术作为开门的展品。
向上走,才是历史更加久远的早期作品。
亚洲艺术在三楼,在导览图上中国的珍宝赫然在列,我且先收住好奇心。
走到展厅门口略略张望,便可以看见凡·高满脸清苦的自画像,当然,这也是博物馆的招牌,让你心甘情愿地掏钱买票仔细一观。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