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美术馆里的凡·高画作

作者:罗米

1441501275508721.jpg

凡·高《红色葡萄园》

如果对世界重要美术馆进行一次大排名,普希金美术馆必定名列前茅。藏品的丰富和精美倒还在其次,普希金美术馆胜在活跃。也就是说,普希金美术馆所举办的临时展览分量十足且数量惊人。

许多艺术史上大师之作的全球巡回展如果来到俄罗斯,普希金美术馆便是不二的接展地。最轰动的当然是1974年《蒙娜丽莎》到苏联的“国事访问”,正是普希金美术馆承担了这次重大的“外交接待”任务。

美术馆一战成名,在世界博物馆界的江湖地位由此确立!

大概是受到了这次展览成功的巨大鼓舞,或许众人期待的目光让美术馆备感重任在肩,于是此后普希金美术馆便时常举办世界级的大展,自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各位大师几乎都在此对俄国观众亮了相。这些大展的作品一般来自全球诸多博物馆,想要借到这些展品,没有相当的江湖影响力是根本做不到的。这不仅仅是钱的事!

到了现在,每年两次,每次为期三个月的临时展览成了美术馆的惯例。接下来的两个大展,一个是拉斐尔,一个是波提切利,文艺复兴两位最优雅的大师,不知将要让这里变得何等满壁风动、超尘绝俗。

普希金美术馆最早是作为沙皇亚历山大的艺术品收藏室而兴建的,到了1912年开始对公众开放。到了1937年普希金逝世一百周年之际,为了纪念这位诗人,博物馆便自此以诗人的名字命名。

俄罗斯人民对这位诗人厚爱有加,我曾在特列恰科夫美术馆参观时,站在普希金的肖像画前听到许多俄罗斯观众难掩兴奋地低呼“普希金,普希金”。

博物馆内的收藏有许多是世界各地雕塑的复制品,从亚述的人头牛身像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维纳斯、雅典娜、阿波罗,从帕加蒙祭坛到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满满占了一层楼。虽然均非原作而是石膏像,但作为一比一的大小,加上复制精细程度很高,作为社会教育是很够用的了。

1930年,原属于俄米塔什博物馆,也就是冬宫的波提切利、克拉纳赫、布歇等人的名画被转到了这里,我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并且冬宫现在也同样有这些画家的名作。到了二战后,冷战开始,出于恨屋及乌的强烈情感,苏联政府于1948年关闭了国家新西方艺术博物馆,印象派以及20世纪初现代艺术家们比如毕加索等人的作品被视作资本主义的堕落趣味而被政府深恶痛绝,于是馆内所藏的300余幅画作和雕塑便被放到了普希金美术馆。普希金美术馆真要感谢苏联政府政治先行的保守趣味,这些作品现在成为馆内最吸引人的藏品,其中的明星便是凡·高生前唯一一幅售出的《红色葡萄园》!

普希金美术馆的幸运还不止这些。二战后苏联作为战胜国,接收了德国一些博物馆的藏品,虽然后来陆续归还,但有一批无与伦比的宝物却从此留在了这里。这是德国的业余考古学家谢里曼1873年根据《荷马史诗》发掘出的特洛伊宝藏,最眩目的便是数不清的黄金制品和首饰。这个发现令全世界震惊无比,它向世人提供明证《荷马史诗》所言非虚!

2.1 美术馆的前世今生.JPG

特洛伊黄金饰品

正是有了这些令人瞩目的藏品,普希金美术馆门口慕名而来的队伍就相当长。除了一队学生结伴而行,大多数人都是独自前往,不分长幼,热爱艺术之心,大体相同。我还看到不少情侣把约会地点选在了美术馆,这样的恋爱,真是有格调!

普希金美术馆分三部分,主馆的藏品几乎囊括了欧洲的古典艺术作品,从中世纪木版画到文艺复兴直至19世纪,大师之作并不鲜见,光影绰绰的伦勃朗也有好几幅。罗可可代表画家布歇被安置在一处转角,甜美的爱情场景令这里暖意融融,观众必定能够感受到“转角遇见爱”的美妙。

正对着宏伟的楼梯的那一大排阔大的长廊,是留给特展的空间。此时陈列的,是以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大师克拉纳赫为主题的展览,那些圣母、夏娃、维纳斯,身体略显僵直表情却又娇媚动人,还带着德国绘画中特有的黑森林般的神秘气息,让人觉出别样的韵味。

私人收藏馆里收藏着当代艺术,我们一开始以为传说中的凡·高的《红色葡萄园》藏身于此,兴致勃勃地从上到下细细搜寻,却遍寻不到。原来是在另一侧的19-20世纪收藏馆内。

待我们弄清了方位,天色已晚,博物馆关门在即。明天就要动身去圣彼得堡,凡·高终究是要错过了。

我无数次地看过《红色葡萄园》的印刷品,而今天最大的期待,便是亲见一眼这件特别的作品,看看艺术家生前唯一一幅售出的作品中究竟有什么样的奥秘。

这是他初来阿尔地区,带有对新生活的无限期待和对此地风景的激赏,一切自然和生命此时在凡·高眼里和心里,都散发着温暖而明亮的光。金黄、火红,这是画面的主色调,也是他此时生命的主色调,蒸腾着炽烈的温度,葡萄园间的农人欢畅劳作,谱写着一首生机充盈的赞歌。

画面一片浓郁的红,一笔笔饱含的是他的血。他为艺术为人世倾注着生命,从来没有吝惜。

真感谢那位买主,到底给了他一丝最温厚的安慰。

仅仅两年之后,凡·高便魂归天国。燃得这样竭尽全力,便燃得这样短暂而炙烈。

实在难以想象,这样一个对他凉薄至极的世界,他如何能够这样的一往情深。我总感觉其中带着些神圣的成分。甚至现在还有考证,连同他的死因,似乎也映证着他对这个世界的慈悲。据说他是被一群孩子拿枪所误伤而并非举枪自杀,出于保护孩子,他自己承担了一切。或许这只是一个大胆而无稽的设想,但人们愿意让凡·高的形象更加完美。

因为我们爱他。

可是,他永远不会知道这一切,不会知道那些昔日饱受嘲讽的作品,现在却是人们争相朝拜的明星。

在那个寂冷的面对麦田的坟墓里,他永远不会知道我们如此爱他。

我同凡·高的作品面对面无数次,每一次,他的爱与哀愁都令我眼眶发热。

我总在心里默默地叫他文森特,我喜欢这样叫,比起凡·高,这个名字让我觉出了更多的生命的温度。

可惜之至,今天只能擦肩而过,徒生怅然。

我们走出美术馆时还屡屡回头,虽然只看见暗沉的夜幕笼罩,但我知道他就在那里燃烧!

文森特,我一定还要再来,只因你在这里!

雪又飘了起来。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