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艳后——奈菲尔提蒂

作者:罗米

未标题-181.jpg

柏林新博物馆的展品以埃及文物为主,比起老博物馆里的希腊罗马艺术品,这里的藏品年代显然要久远得多,只不过因为博物馆的修建年代略晚,所以才被冠以“新”之名。

埃及文物最著名的是彩绘壁画、木乃伊棺、雕像以及纸莎草艺术,这已无限令人神往,加上博物馆很用心,在陈列上尽力还原场景,带有浅浮雕的石壁搭建成墓室的样子,展厅的墙上巨幅的风景水彩画瞬间将我们带到了古老神秘又充满异国情调的尼罗河三角洲。

这里是埃及艳后的国度。

这位“埃及艳后”名为奈菲尔提蒂,意即“最美丽的女性”,她是距今约3500年的埃及18王朝法老埃赫那顿的王后。

她虽不似后世著名的艳后克里奥佩特拉那般具有传奇色彩和广为流传的艳史秘事,但由于她留下了一座美丽的胸像,于是成为美术史上最著名的埃及美人,大家因此乐于将“埃及艳后”的盛名加之于她。

而克里奥佩特拉这位古埃及的末代法老由于没有留下任何图画或者雕塑的形象,所以不战而胜,轻松把第一美女的宝座拱手让人,想来一定相当不服气。即使她令罗马统帅恺撒和安东尼都拜倒在石榴裙下,但美貌口说无凭,难怪名人们要通过画像和雕塑留下证据!

所以,美术史告诉我们——无图无真相!

我们参观的时间非常紧迫,顺着巨大的迷宫一样的展厅转了好大一圈,亦未得见芳容,只好直接求助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还未等我们把话说利索,便直接指明了方向。“Titi is upstairs.”听着真是亲切。她是博物馆里的巨星,甚至是整个博物馆岛乃至德国的标志性收藏,但似乎没什么大架子,人人都这样亲切地称呼她。

果然在楼上穿过几道艺术品满列的走廊大厅之后,一个砖红色小厅的拱顶之下,便是“Titi”。她在玻璃罩里,我却感到了她的呼吸。

她的头发裹在齐额的亚麻布中,外面戴着深蓝色的筒形冠,这种冠以她的名字命名为“奈菲尔提提冠”。冠的正前方中央垂下一条卷曲的眼镜蛇的金饰。眼镜蛇是法老王权的标志。

冠身中央是画着一条红蓝绿色块交替的饰带,并在帽后形成一个放射状的结。

她身穿着衣领宽大的传统袍服,领口上是色彩艳丽缤纷的装饰。

她画着埃及特有的厚而修长的眼线,黑水晶的瞳仁格外清透灵动。

她笑得很安静。

在这里,她与众人相遇,相遇,在茫无际涯的岁月里,在日月升落的旷野中。我们一路走来,一路看着,也许是看风景,也许是看她,她亦款款而来,并不迎接任何的人,任何的事。只是刚刚好遇见,便相视一笑又远去。

那样一种沉静安详的美,那样摄人心魄的美。

参观的人围着玻璃罩,里三层外三层,没有人说话,呼吸都不好太大声,因为我们仿佛都在听,那来自冥冥中轻柔的声音。

奈菲尔提提胸像于1912年被位于埃及的德国东方公司发现,同批发现的还有许多未完成的胸像。这是皇后的“标准像”,这样的美,一定要遍布四方!

1913年,德国东方公司与埃及政府达成某种协议,将胸像带回德国,但《时代》杂志却将其列为“十件遭受掠夺的顶级作品”之一,认为德国的做法极不名誉。这些关于文物和艺术品的不名誉行为,是文明史上阴暗的另一面。

到了二战期间,为了保全文物,博物馆岛上的藏品均被转移,这座胸像最初被存放在普鲁士国家银行的地下室,后来又被移到图林根州的德国盐矿。1945年,美军找到胸像,并将之带到法兰克福,后又运至美国威斯巴登,并在1946年向公众显示。

1956年,胸像回到西柏林,但当年安放她的博物馆早已遭受损毁,她只得栖身别处。1967年,她又被搬到了柏林夏洛滕堡埃及博物馆,直到2005年,她重新回到博物馆岛,进入到这个新家。

长达60余年的颠沛流离,终于结束了。

直到2009年10月新博物馆重新开放,奈菲尔提提这位埃及艳后才终于向世人再次展露微笑,接受世人的惊叹与朝拜。

这一别,便已近70年。还好,她回来了。

我想,她必定不愿再回首那些战火硝烟。没人愿意回首。

当野心浮名均被雨打风吹去,唯有美,战胜了一切!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