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的前世今生

作者:罗米


卢浮宫 (1).JPG

巴黎是法国的心脏,卢浮宫则是巴黎的心脏。卢浮宫至尊的地位不是现在才确立的,早在800年前,法王选址动工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它的荣耀。    

卢浮宫最早源自12世纪法王菲力浦二世防御北欧人的想法,他要据守在塞纳河右岸,以河流为天堑建立堡垒守护着巴黎。

此时的卢浮宫只不过是一栋长方形的建筑。而且,和中世纪的其他城堡一样,建筑上部还修筑着许多圆形的堡垒,这是为了军事眺望的需要。

后来,随着法国实力增加,城市已经扩展到塞纳河左岸,卢浮宫不再是巴黎城的外围,而渐渐成为了巴黎的中心,所以它作为堡垒的防御功能就丧失了。

到了1546年,法王迎来了一位才能出众的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他看中了这个地方,要把它用做王宫。这位国王当政期间恰好是欧洲文艺复兴期间,国王也是个文艺爱好者,大力赞助艺术家,法国此时便开始了成规模的王室收藏活动。

这位弗朗索瓦一世很有雄心,他甚至想要和当年最辉煌的意大利一争高下,所以请来了在本国并不太得志的达·芬奇。据说米开朗基罗也收到了邀请,只是没有成行。

国王对达·芬奇这位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奇人礼遇有加,所以作为对知遇之情的回报,达·芬奇不仅为国王留下了艺术的杰作,还在距巴黎不远的地方为国王设计了香波堡。

1589年开始,法王亨利四世开始了他对卢浮宫的“大设计”,最大的改动便是清除了中世纪堡垒的残余。这时的宫殿,才像是一座可能成为博物馆的地方了。

到了17世纪,路易十四的时代。法国的国力在这个时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这位好大喜功的国王把王宫搬到了凡尔赛,卢浮宫便成为了专门的皇家收藏陈列室。这一举动,开启了卢浮宫成为博物馆的命运转盘。

卢浮宫 (2).JPG

画中的卢浮宫大画廊


生性热爱奢华的路易十四也不会放弃对卢浮宫的扩建,他的野心太大,所以整个扩建的计划久久不能完工,一直拖到了拿破仑时期才最后建成。所以,卢浮宫也就成了现在多种风格混搭的样子。

到了拿破仑执政时期,这个皇帝对艺术情有独钟,连他的军队里都设置了一支特殊的随行人员,就是由学者组成的顾问团,专门跟着军队一起各地搜刮文物和艺术品。

人类文明的杰作从不同的地方被作为战利品带回了卢浮宫,埃及的、希腊的、罗马的,它们来自遥远的古代。为了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卢浮宫被一度改名为“拿破仑博物馆”。

1815年拿破仑倒台,这些被劫掠过的国家纷纷要求索回文物,一时之间多达5000余件。不过,法国在外交方面具有特别的能力,竟然多方劝解斡旋之后,留下了许多原本被劫掠而来的藏品。

拿破仑家族都对卢浮宫厚爱有加,到了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上台,也就是拿破仑三世,他对卢浮宫的赞助更堪称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卢浮宫在5年内所建的面积超过了些前700年的总和。

到了1871年,巴黎公社前指挥官下令火烧卢浮宫,这场前所未有的灾难令卢浮宫面目全非,不过或许是大火有眼,不忍心毁掉人类最伟大的文明和艺术的杰作,卢浮宫作为博物馆的部分竟然保存完好。而与之相邻的杜伊勒丽宫,却变成一片灰烬。

卢浮宫里的杰作逃过了大火,还要躲避战争。

卢浮宫 (3).jpg

二战期间空空如也的卢浮宫大画廊


20世纪上半期,两次世界大战令整个欧洲一片硝烟狼藉。

二战期间,艺术品不仅要躲避战火的摧残,还要躲避纳粹的劫夺,不知法国人面对纳粹所为,会不会想起拿破仑当年。

卢浮宫撤离了大部分艺术品,最重要的几件,甚至还被分开藏到了各处。《蒙娜丽莎》被藏进香波堡,当年达·芬奇为弗朗索瓦一世设计的城堡,此时保护着达·芬奇的杰作,历史似乎总会创造出一些难以言明的奇妙。

雕塑被送到了距巴黎200多公里的另一处城堡瓦朗塞堡,卢浮宫“三宝”中的“两宝”《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像》和《米罗岛的维纳斯》都暂时在此栖身。

而被认为“不太重要的绘画”,被留在了卢浮宫的地下室。如果文物有生命有情感,他们看着自己的左邻右舍一个个被撤离到安全地带,自己却被留在这里听天由命,该有多心酸啊!

我清楚地记得末日灾难片《2012》中的一个片断,便是表现卢浮宫的杰作被装箱搬离的镜头。镜头里,层层包裹的《蒙娜丽莎》被装进了特制的箱子,准备带上“方舟”撤离。卢浮宫的馆长一边装箱,一边自言自语,他在思考究竟谁有资格获得“船票”。

如果达·芬奇有资格,拉斐尔够不够格?米开朗基罗呢?伦勃朗呢?如果《蒙娜丽莎》有资格,同样的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呢?《圣母子与圣安妮》呢?

一件艺术品的价值究竟如何判断呢?究竟谁有资格来判断呢?

当然,这涉及艺术史上最值得人追问和深思的问题,我们暂时把这些问题放在心里,待看完卢浮宫,看完其他博物馆里所藏的世界艺术的珍品,再慢慢去寻求答案吧。

或许根本没有答案。

卢浮宫 (4).JPG

从卢浮宫的一翼眺望另外一翼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