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里考考眼力

作者:罗米

未标题-1推卸.jpg

绘画在V&A博物馆的收藏并不算是主流。这里以画家名字命名的展厅只有拉斐尔展厅和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画家莱顿展厅两处,剩下的绘画,有一部分精品分散在馆里的各处,与其他种类的设计品一起还原着时代的场景,比如宗教绘画被与圣母像、圣物盒、壁龛等陈列在一起;荷兰大画家伦勃朗的绘画与17世纪的家俱摆设等在一起,表现当时的室内陈设风格;布歇的绘画被放在18世纪的陈设当中,展现18世纪流行的罗可可的甜柔华美。

真正以绘画为主的展厅在V&A只有三楼的少数几个厅。

一般的博物馆大多以时代为序,按照时间脉络清晰地梳理出绘画发展的一条脉络,如果收藏数量大,一般还会再在地域上略作划分。

V&A的绘画却并没有这样明确的脉络可寻,虽然在时间上大略有个划分,但在陈列的时候大概是由于数量空间太小,从离地不足一米向上直到天顶的檐口,墙上密密挂的全是画,所以时间、地域的界线就并不那么清晰了。

不过,这种“懒散”的布置倒让整个绘画展厅显现出了一种混乱的迷人感。

因为“懒散”,这里的大师巨作前并没有被多加一个玻璃罩,也没有多拉一条隔离带,连四周的墙面空余都不比别人大,真可见VA的一视同仁了。

我相信这是VA的特殊策略。在这种一视同仁之下,你便不能只聚焦那为数极少的名作,你至少须得遍览所有的作品,也才能发现藏身其中的珍品。这无疑为你的参观平添了一重妙趣。

于是,你发现了博物馆的“密谋”。是的,他们有意和你进行着一种眼力上的小小较量,一个要把名作藏于万千画海当中,一个要调动视觉甚至嗅觉把它们寻出来。当你一眼望去认定一件作品超凡脱俗,再凑近细看说明牌,最终确认自己确实眼力了得,“揪”出了名画时,心中那种秘而不宣的小小得意,才真是逛博物馆带给你的最大乐趣与满足。

这里也藏有威廉·布莱克的作品的,我当然一眼就能看到,任凭作品尺寸多么小,挂在多么低矮的角落,它们对我而言都有一种强大的感召!布莱克的作品太不寻常,即使古典油画满壁风动,他始终坚毅地在那些漩涡气流里气定神闲、璨然生光。如果你的眼睛也足够坚定,你决不会忽视他。

其实,V&A用这种堆叠混杂的布置方式,是对观众的极大信任,因为真正的杰作一定是可以感召任何眼睛的,即使你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只要你不带偏见地去看,就一定能看到。让观众的眼睛感受,让杰作自己闪光,这比人为地挑选似乎更有说服力。

看博物馆,便是一个积累视觉信息的过程,只有好的作品看得足够多,你的视觉数据库足够大,眼睛才能会被训练得“稳准狠”。当你的目光和大师之作间已经建立了共同的频率,目光扫过之时必会接收到强烈的信号。

即使出自同一位大师之手,他的精品杰作和寻常之作并置之时,你的眼睛如果足够“毒辣”,一眼就能觉察出孰高孰低来。所以,VA有意将许多作品混同,倒也恰恰让你有了这样一个机会,不迷信权威,只相信自己的眼睛。

只有这时,你才能真正体悟,为何艺术的历史如此浩瀚,大师作名为何如此为数寥寥。这种好是每个人的视觉可及的,是具体的,是真切的,也是直白的,它们之所以能够在恒河沙数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能够通过抽象的评论来左右的。即使这些评论能左右一时,时间也终给出了公正的判断。

博物馆看得越多,你的体会便越深。

所以,许多并非本专业的观众常常会问,要如何去看一个博物馆。我的答案是:你只需多看看,再多看看。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