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18岁少年的手笔
作者:罗米
宋徽宗绝对不是一个好皇帝,却绝对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另外,更是个慷慨又严格的艺术赞助人。
我们熟悉的《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正是徽宗宣和画院的翰林待诏(一种官职名),而画也是献给徽宗皇帝的作品,它也是中国绘画的代表作。
《清明上河图》是一件风俗画,而与之可谓双峰并峙的另一幅,则是中国青绿山水的代表,不仅同样出自徽宗时期的画院,并且在创作过程中还得到了徽宗的亲自指导。
这就是中国山水画的宏篇巨制——《千里江山图》。
由于这件山水画被施以青绿重彩,所以被称为青绿山水,与以水墨为主的水墨山水画是两大体系。
错彩缕金、披锦列绣的青绿山水体现的是皇家气派,徽宗本人也格外看重它。
这件山水画长逾11米,真是一个大长卷,想要全卷展出需要不小的场地,加上绢本保存本来就极为难得,展开一次便会元气大伤一次,所以故宫博物院也极少展出。2017年9月此作全卷展开,排五六个钟头的队一睹真容成为当时刷遍朋友圈的时髦。
很难想象这是一千年前的作品,画面明艳璨然,石青和石绿的浓艳色彩分毫未减,像是昨天才刚刚完成的,还散发着润泽的墨气。真要感谢古代使用的矿物颜料,能够经年不变、历久弥新,现代的化学颜料就远远没有这样的生命力了。
大宋的千里江山,在画卷上徐徐展开,山峦耸翠,烟江叠嶂,其间的溪岸坡渚边则或稀落或浓密地生长着树木,细看来,甚至能清楚地分辨得出不同的树种,我没有什么植物学的眼力,所以只能略约认出有槐树、桑树吧。
一丛一丛的屋宇藏身在山间林下,亭台楼阁鳞次栉比,梁柱细如发丝,却没有一处失了形走了样,这样的精细入微,巨细靡遗,不知比相机的分辨率要高出多少倍了。水中还有舟子渔父,或行船或垂钓,人细如蚁,却让我们连他们的神情都能够看得分明。
好一曲大宋江山的瑰丽赞歌。
最奇的或许还不是这幅画,最奇的是画家王希孟本人。
王希孟此时只是一位18岁的少年,刚刚入宫成为画学生没有几年。起初他并不出色,不过他很努力,加上徽宗独具慧眼并且亲自指点,于是他的天资被充分激发。政和三年四月,也就是1113年,这位18岁的少年终于将心中翻滚了许久的千里江山形于笔端。
半年以后,这件独步千古的巨作得以完成。我猜想,在这半年里,他的内心一定澎湃着激情,整个人都仿佛发着光吧。
作品完成后,我们翻遍历史,却再没找不到关于他的记述,因为不久,他便撒手人寰。或许是把一生所有的才情和精力都付诸于这青绿辉煌的巨制中,生命之火燃烧得太猛,于是也就燃烧得太快了吧。
有人甚至猜测世上本没有王希孟这个画家,他不过是他人甚至徽宗的假托而已。还有各路专家对于画面的题字、印章甚至画绢进行了严谨又详实的研究考证,关于画家究竟是不是真叫王希孟也还各执一词。
我愿意相信是那么一位18岁的少年王希孟,将生命的蓬勃热诚化作了笔下的江山,因为它实在是明朗清阔,甚至还稍稍有一点点的不成熟,不老道,技法上的瑕疵倒正好展现出少年人的气质。
英雄出少年,画坛应该也一样。
后人对这幅画的赞誉,实在是不可胜数,我也并不想一一列出,因为言语在面对这件杰作之时,显得那样的苍白而贫乏。
徽宗对这件作品也是极为满意的,他或许都没有想到自己的江山,竟然这般华光璀璨。
作为艺术赞助人,徽宗无疑是成功的,他不仅发现了王希孟,并且亲自指导了他,培养了他,成就了他。
如果不去想徽宗的种种昏聩,只把他看作一个尽职的赞助人甚至画家们的“艺术总指导”,画史上留下的故事倒真是佳话。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