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贝末日,灾难降临无人可逃
作者:罗米
布洛留夫《庞贝末日》,1833,圣彼得堡俄罗斯国家博物馆
庞贝的毁灭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灾难,或许没有之一。
这是位于意大利西南沿海的一座古城,邻近那不勒斯。
在公元1世纪早期时,这里有规模宏大的广场、会堂、竞技场、引水渠、蓄水池等先进的公共建筑,还有奢侈浴池、剧场、神庙,是个仅次于罗马的辉煌城市。
可惜,这一切只停留在公元79年8月24日晚上,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厚达5.6米的火山灰把这个小城无情覆盖,大部分人们还在睡梦当中,这曾经的光华灿烂瞬间便被灾难抹去,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18世纪初,带有庞贝字样的石头、罗马时代的雕塑便总在那不勒斯海湾的古代遗址中偶尔闪现,直到1748年,人们不经意间挖掘出一具被火山灰包裹着的人体遗骸,于是一个被尘封的世界、一段被凝固的历史被重新激活。
随着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考古队夜以继日,这个昔日的繁华之城便得以重见天日,连那一晚的情景,也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那些被火山灰覆盖的人体保持着当时的姿势,1700年前的世界,在世人眼前突然打开。
庞贝的考古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尤其激发了艺术家对灾难到来的那一晚的无限想象。
俄罗斯画家布留洛夫于1827年随建筑考古队赴庞贝遗址考察,创作了这件宽逾6.5米,高逾4.5米的巨幅。这样的尺寸正适合表现这个人类历史上著名的灾难场景。
背景分了几层,远处是一片火光,那是维苏威火山在向天空喷射着炙热通红的火山灰,天空浓黑一片,已经被厚沉的浓烟和灰尘遮盖住,令人不得喘息;烟尘之间还有最后一丝缝隙,那时射出雷电的光芒。霹雳打断了神庙上高高树立的神像,灾难来得这样猛烈而突然,仿佛连神都措手不及!
人类在面临这样的灾难时便更加束手无策,已经窒息的人倒毙在路边,还在残喘的人慌不择路乱成一团,却根本无处可逃。
母亲护着孩子,青年抬着老者,爱人相互扶持,所有的努力和挣扎不过能让他们的生命再多延续一秒两秒。除了马的惊恐嘶鸣和建筑崩裂垮塌的巨响,人大概是安静的,因为大声呼号只会加速他们的死亡。
自然的巨大灾难面前,人类太孱弱。
既然无力逃脱死亡,那就在倒下的前一秒,摆出一个壮烈的姿势,让遮天蔽日的火山灰把所有的生命最后定格!
于是,我们看到画面上人物都摆出了古典雕塑般的姿势,成组成队,演绎着将死的惨剧。
人物的姿势是错落有致的,即使初看来一片混乱,但细看之下却乱中有序,甚至最后决绝的一眼,还要充分显露出某种临危不乱的气度来。
细看这下,画面中的人们脸是干净的,身体是健美的,甚至连服装的鼓胀和褶皱都被安排得恰到好处,深具美感。他们更像是在演出一场惨烈的古典悲剧。一切都如剧本般有序地进行着。
这是当时对历史画的要求,画面要显得“崇高”和“戏剧性”,至于是不是真实,那并不是第一位要考虑的。这种不真实也成了大家对学院艺术诟病的对象,它太像是“摆拍”。
值得注意的倒是台阶上的一群人,他们中有一位迎着光亮站定的年轻人,伸手举着画箱,这是画家自己的写照。庞贝的末日其实也暗示着俄罗斯当时动荡不安的历史。
在这无人能够逃避的洪流中,画家想用自己的笔为它作见证。
布留洛夫于1833年完成了这幅巨作,1834年赴米兰展出时,整个西欧艺术界为之一震。
当时西欧的艺术评论界显然没有料到,自己未曾留意的俄罗斯,竟然还有画家能够驾驭这样宏大庄严的“高级”题材——历史画。并且,画面的内容不是普通的历史场景,而是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自然灾难。这是连西欧画家都不敢轻易尝试的题材。
布留洛夫真为俄罗斯艺术界长脸!
绘画获得了欧洲艺术界的巨大赞誉,于是当它载誉而归的时候,俄罗斯本国的知识分子也给予它最大的赞美。普希金说它是“俄罗斯画坛的初日”,果戈里庄称它“属于我们世纪的最完善的趣味”。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