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利都南市场大门

作者:罗米

未标题-21.jpg

穿过光影陆离气势撼人的伊什塔尔门,眼前便是一片开阔,米利都市场的大门被搬到了此处。

博物馆的这个搭配很有意思,这座大理石的建筑虽然不及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王宫那样华彩耀眼,但这座高17米宽29米的希腊化建筑无论在气势还是在美感上,也丝毫不露怯色。

能够和举足轻重的王城背靠背,想来必有它的过人之处!

米利都位于现在土耳其西海岸线偏南的位置,最早是希腊的城邦之一,到了公元前6世纪,米利都海上力量壮大,发展出许多殖民地。

米利都最盛产思想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希腊的先哲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等都是米利都人,他们组成了举世闻名的米利都学派。

这些哲学家们对世界的本原追问不止,泰勒斯认为“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他还认为万物有灵,不仅如此,泰勒斯还测量过太阳直径,他的测量结果与真实的情况相差无几,他观察日月星辰,测算海上船只距离等等,因此被称为“西方科学和哲学之祖”。

他是一个真正仰望星空的人。

可想而知,米利都一定充盈着浓郁的学术气息和自由的思想。

后来,此地不可避免地被罗马帝国收入囊中,这座市场大约建于公元120—130年,是哈德良统治时期,因此现在残存的大门便呈现出罗马帝国的风格。

市场在公元10世纪的地震中被毁,到了20世纪初考古学家发掘出建筑的残垣断壁,最后在博物馆里进行了复原。到了二战时期,这座大门又在轰炸中被严重损毁,战后的修复、加固工作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期。我们现在看到整座建筑表面颜色不一,那些浅色的灰砖和泥块便是修复的材料。

大门分为两层,上下结构几乎一致,只是下层无论是拱门还是柱子都比上层的尺寸要大许多。下层的柱头使用了复合柱式,是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的混合体。这是罗马时期的特点,它们是基于希腊样式的改造。

古希腊艺术的最高成就是神庙建筑以及雕塑,这些公共建筑为了实现更大的开放性,便需要使用大量柱子,它们承载着功能性与装饰性的双重重任。希腊神庙的柱式主要有三种,早期以多利克式柱子为主,其特点就是柱顶只有一个简洁的方形顶板,下面没有柱基,柱身上有间隔疏朗的凹槽。使用多利克柱式最著名的例子是帕特农神庙。

爱奥尼亚柱式随后出现,柱头顶板的四个平角变成了向下向内卷起的涡旋,柱身上的凹槽变得细密紧致了许多,柱子与地面之间被垫上了柱基,显得修长婉转,柔媚了许多。这里第一层的的柱头上醒目的涡旋,便是出自爱奥尼亚式。

到了后来,科林斯柱式粉墨登场,爱奥尼亚式的涡旋变成了一簇向上伸展的毛茛叶,显现出升腾而上的欢快,还略带着喧闹,向上望去像一个铺舒开来的花篮。科林斯柱式在希腊化和罗马时期大受追捧,这种富丽奢华的感觉很适合罗马人的心理。

罗马人为了炫富,还常常把爱奥尼亚和科林斯两种柱头混合使用,这里便是一个显例。

不仅如此,柱头和墙壁隔出来的小龛里,还有些雕塑的残件,这也是罗马人公共建筑的常见装饰,既然这里是米利都的市场,供奉的大概是像墨丘利这样的商业保护神吧。

有一根单独的柱子未被安放在这座大门上,看样子是一处转角,科林斯式的柱头上项着一个窄饰带,饰带上是一排男女神的头像,转角交叉的地方塑着翼狮,昂首挺立。再向上是一块山形的饰板,上面是狮子的头和花草。

最奇特的是这一角山形墙的尖顶上站着一个双翼向上的神像,她的脚下踏着草叶,翻卷的样子像是一片波涛,在她身后是卷曲交缠的草茎组成螺旋,橄榄状的轮廓倒有些像基督身后的背光。

博物馆费心费力,不仅原样为我们搭建起两千年前的废墟,还为我们营建起两千年前浓郁的气息。

虽然游客纷扰,但这沉郁厚重的大门矗立在这里,便让我们的内心马上变为了两千年前的古人,只想在这一片砖石中寻觅一点历史的踪迹,探访一丝过去的故事。

当我们仰头细看时,不吝花费的装饰让我们与古人目光交会,并且心意相通。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